CMO薪酬“超欧赶美”,国内药企缘何一将难求?

发表时间:2023-12-01 14:32作者:Chasen CHEN
文章附图

近年来,首席医学官CMO成为制药企业最炙手可热的职位,本文由从事医学领域招聘多年的Chasen CHEN结合自己对CMO职位的理解,并特别邀请多位来自FDA、CDE,MNC等机构和药企的医学及研发大咖共同讨论结合而成。

20231221

国内外在CMO领域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临床方案设计上,即如何根据患者需求设计一套既有效又有商业价值的医学方案。然而,这样的人才在中国相当稀缺。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医药环境在早期研究(科学发现、转化医学)方面经验较为薄弱。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MD-PhD项目旨在培养能够融合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的医学科学家。至今全美已有超过90个MD-PhD项目,自1964年起,NIH推出了医学科学家培养项目MSTP(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专项基金,资助全美50%的MD-PhD学校,总计已资助超过1万人。MD-PhD毕业生的研究工作涉及领域方面,约60%与转化研究相关,50%与基础研究相关,为美国的医药创新提供了持续的核心驱动力。
相比之下,我国领先医学院的MD-PhD项目大多始于21世纪,国内的教育和科研评价体系更注重短期学术成果(如SCI论文数量)。

01 国内外CMO训练环境不同

一个CMO的薪酬在300万至1000万之间,在薪酬方面,国内外的差距并不太大。
成为一名真正的CMO需要经历从早期研发基础研究、非临床临床医学的全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够有效设计医学方案。
在美国的药企中,大部分CMO都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包括FDA的临床审评官。然而,国内的医生很少接受这样的训练,特别是国内从事医学工作的人或是本土药企的人才。因此,在海外大型药企工作多年的医生,回国后很可能成为CMO。

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在国内从事医学工作的人虽然了解临床医学,但往往对基础研究的缺乏深刻理解。此外,企业本身的创新水平也存在问题,大多数只是在仿制他人的药物上进行mee too,mee better药物的临床开发,难以称之为真正的源头创新。而从海外高薪聘请的CMO却未必能适应中国的医药环境,他们对公司提出的要求也往往会超出公司的承载能力。


20231221

02 国内外药监政策不同

在北美市场,CMO的价值得以体现在他们完成的任务上,因为一旦某种创新药上市并进入要件体系,其市场份额就占据了50%。
而从海外高薪聘请的CMO却未必能适应中国的医药环境,他们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和需要的支持也往往会超出公司的承载能力。
尽管国内CMO的价值也可以通过一些标准来衡量,但中国的医药环境问题一个历史问题,仍需要时间来发展和弥补。不是仅仅靠几个海归,靠资本的高薪,更不是靠情怀就可以让大家做出高质量,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药的。
横向对比MNC的组织架构、FDA的评审标准和欧美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不难发现制药行业是一个系统极其庞大的工程。只有各个环节成熟完善,才能成为全球市场的主流。欧美的体系经过了200多年的锤炼,而国内仅仅70余年,且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和发展仅仅40多年。

20231221


03 CMO需要成熟土壤

临床开发的设计,是源于基础研究的数据来分析得到进一步验证的,放眼中国的创新药环境,真正的FIC和BIC实在稀缺,一是真正的创新药非常的烧钱,二是中国的创新投资环境,也没有华尔街那么成熟,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医和药,在近半个世纪的整改和学习西方的管理制度后,终于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中国的医药企业家们也在近几年做出了很多骄傲的成绩,值得我们敬佩。
然而,改革仍不能停,制度和管理仍需要不断优化。
做创新药是一个艰难且投资风险极高的事情。对于大企业而言,成熟富有经验的团队,得益于企业良好的运营管理和国内国际环境和政策的支持,有利于CMO体现其价值。而初创型企业,如何结合环境来不断完善企业和团队,寻求企业的发展,则是最值得去考虑的。

大咖留言版
(以下观点均为作者和大咖交流后整理)

前FDA临床审评官
“我认为中国确实缺乏有系统训练的CMO。一个合格的CMO需要对基础医学和转换医学有充分的了解,要有临床医学的经验(能够充分理解什么是未满足的临床需要),要有药物研发方面的实际经验(如在大药企工作过或参加过多項大的临床研究),了解监管的要求和有关法规,对药物研发的全过程有充分的了解。这样的CMO才能制订出合理的研发策略和临床试验方案。我国新药研发还在早期阶段,还不能培养出多面手的CMO。很多与药物研发有关的知识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有关从国外引进的CMO是否达到预期,把国外的经验照搬到国内是有问题的。要适当调整适合国情。但中国药业要想走出中国一定要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只有符合国际标准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

某biotech中国区CEO
“我以前80年代末在美读研的亲身经历是美国的MD-PhD 8年program是很艰苦,这些MD-PhD毕业后即做医生又在实验室亲自做实验,对疾病和药物本身都理解深刻,都是极为优秀的人才。一些海归CMO一般只经过一半的训练(有的是在国内拿的5-6年的MD),很难说他们能够对医学和研发有充足的整体了解。”

国内某知名企业CMO
“CMO薪酬500万以上的凤毛麟角,我觉得有点夸大这个岗位了。CMO是把控公司药物开发的策略的,优秀的CMO可以从临床前开始,推动产品的开发,最大化产品的价值,平衡好速度、质量和成本,最终顺利推动产品上市,给公司增加核心的价值。一个药品成功开发,投资几个亿,一旦上市,可以带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的营收,如果成功出海,价值更大。从某种意义来说,CMO决定了药物最终的成败,几百万的薪酬相比药品的核心价值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是很多公司愿意高薪聘请CMO的原因。”

MNC背景中国区研发负责人
“大家很关心CMO的薪酬这几年上升的很快, 这个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中国Biotech有钱但并不是很放心请美国的MD,需要中间的桥梁,从美国请来的MD也不了解国内政策也会水土不服。”

国内某biotechCEO
“CMO还应该负责公司的研发管线,对公司立项哪些新药研发、放弃那些在研项目、选择哪些外部合作,需要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判断力。在这两点上,很多国内公司都无法提供,而CMO也不见得具备这样的能力。”

某知名大药企CMO
“在美国做medical 的中国人几乎见不到,我只见过一两个华裔。国内CMO多数都是学医,或者在美国学了个基础学科后再做生物民工回国转型的,很少有MD-PhD。”

某大型知名CRO 首席执行官
“国内创新药,95%是Metoo药,所以能照着原型药搬方案,就算合格的CMO了。市场会淘汰一大批Biotech和CRO和投资人。等到市场回归理性的正常价值区间,还需要3~5年时间吧。”

国内知名企业全球研发负责人
“多谢你分享你关于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与CMO的分析。我有几点不同的看法。1:CMO不是靠大学或研究生教育出来的。Physician Scientists也是一些有科研兴趣的医生们慢慢演化而成。MD-PhD的教育模式只是给有这样兴趣的人一些早期的路径。中国的医学院的有医学本科学位的 研究生学位也基本上是有着类似的作用。2:不同规模的药企对于CMO的需求也不一样。在美国这边创新企业的CMO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他们的年薪也就是20-40万美元左右。这样企业的CMO做一些临床实验的相关工作都要亲历亲为的。对于这些企业的CMO执行力的要求更多一些。对于中大药企的CMO,他们的要求就要高很多。他们的薪酬也高了很多。他们要管理很多疾病领域,要求有很高的战略思维与组织管理能力。所谓的一些海归回去的CMO大多数在美国没有做CMO的经验。一些回去做CMO的海归,在海外药企大部分也只是有做临床开发经验的。他们的管理与战略思维都相对较弱。国内企业给了他们一个练手的机会。3.国内的药企招募CMO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未必一定要找有跨国药企工作经验的。”

制药公司董事长
“总体来说,中国目前CMO薪酬市场价需要回归理性。实际上中美对标也应该实事求是。国内的大型药企,也就是美国中型Biopharma的体量。而大多数上市创新药企,实际上就是Biotech的规模和市值。这类公司的CMO的薪酬上百万美元的也不在多数。如果CMO不断通过跳槽要价,那可能做好有价值的创新药的临床试验的机会就会下降”



本文作者:

20231221


编辑 | Partner One 市场部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关于仕揽(T1)

仕揽(T1)成立于2023年11月,由一支充满激情和经验丰富的团队创办,致力于帮助企业发现和吸引卓越的人才。仕揽(T1)的目标是,以深厚的行业知识和创新的方法成为中高端领域企业的首选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全面、独特、个性化的人才解决方案。我们追求卓越,持续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客户构建创造可持续的共赢机会。

关于Partner One
Partner One由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招聘人员创立,拥有近150员工,分别在上海、北京、广州设立办公室。我们的合伙人在中国拥有平均十五年的招聘经验,是各自领域的专家。Partner One 希望通过与客户及候选人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帮助他们达到人才招聘管理和职业发展的最佳目标,从而实现我们的使命与愿景 - 联结理想工作与美好未来,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力资源合作伙伴!Partner One的价值观是通过激情、赋能、担当、合作、生活及卓越达到人尽其才,伯揽众彩!


联系邮箱:contact@partner1c.com                       
我是雇主
发送简历
关注微信公众号